一秒记住【笔趣阁】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一卷第六十章:任务(第1/2页)
常轲这时候插了话,“我不这么认为。法律是底线,道德是高线。作为一个普通人,以前我永远不触碰法律底线,当然,现在的工作性质又不一样。但是道德,一方面是随着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停改变的东西。另一方面,普通人要够得着这个高线,比得上孔子、老子那些所谓的圣人吗?还有,人嘴两张皮,即使你去追求道德完美,不同人还会有截然不同的评判标准呢。”
闻言,领导朝着常轲竖起大拇指说道:“不管怎么说,证明你做事严谨、逻辑性强的同时,不拘泥别人的观点,灵活多变,这没错吧?”
常轲点头表示赞同。
领导眼神一抬,又开始说道:“我们选择的目标学员大多是公安系统内部已经有成绩、有功劳的人员,这样不需要再做长期观察,又知道各人特长,量才而用。但这种选拔有一个弱点,就是大家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这个工作的特殊性更需要文化程度高、知识面宽,善于从人性高度提炼问题关键点的人才。”
眼神又看回常轲说道:“当然,按照正常标准,你身体不够强壮。嗯。远远不够,又没有军事训练的基础,确实是短板。但这个工作更多要求动脑子,而不是蛮力。还有,你知道被开除就完全没有了后路,所以在训练过程中你展现了意志力极强的一面。你具备天生的平衡力和迅速反应能力,所以,起码在体能和军事训练方面你的成绩不算差。”
常轲想起铁人三项那种非人折磨,想起搏击练习时被对手打得全身散架、头破血流。
“训练多流汗,战时少流血”,那个教官天天挂在嘴上。
领导十分得意地说道:“如果不是我把你招募进来,你只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百无一用的书生,永远不知道自己还是个优秀的战士,勇士都是在战场上产生的。”
常轲补充道:“嗯,烈士也是。”
这几年最纠结他的问题,答案终于被确认了。
“加把劲,立个一等功回来吧。”领导拿起小二喝了一口,但是眼睛不抬起来看常轲。“如果真的不想干了,过几年办个内退。领一大笔退休金,可以到社会上自主择业,或者做生意。你是个谈判高手,肯定所向披靡。”
“行了,要说正题了,我先上个厕所,回来说。”领导站了起来。
“您亲自去啊?”常轲调侃他。
领导白了常轲一眼说道:“兔崽子,我不亲自去你还代表我去是不?”
回到包间,趁着还清醒,领导压低声音,给他布置了一个令他瞠目结舌的新任务:单人匹马去德泽边境的莽城,相机刺杀毒枭岩糯。
对于这个任务,常轲感到十分意外,不解地问道:“这个毒枭好像跟我们的工作性质没有什么关联吧?”
领导喝着二锅头,吃着拍黄瓜和花生米,向常轲大致讲述了一些他已经知道的情况。
克钦军是缅甸最大的地方民族武装之一,成立于1961年。克钦族由于一直坚持“独立建国”,缅甸将军奈温发动推翻文官政府的政变后,拒绝恢复国家宪法,并执意加强对缅甸各少数民族领地的控制,克钦军是为本民族的独立而战。
1961~1994年,克钦军与缅甸政府军在面积达9万平方千米的山区进行惨烈的战争。后来克钦独立组织(KLO)改变了斗争路线,开始寻求在缅甸国家框架下获得高度的自治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一卷第六十章:任务(第2/2页)
但是真正惹发数十年地盘冲突的其实是玉石矿。
1994年克钦人同当时的缅甸军政府达成停火协议,克钦独立组织同意让缅甸国家矿业公司获得其控制区内的玉石矿开采权和交易权,所得利润由国家与克钦邦平分。
但克钦方面提出的自治权等要求,缅甸军政府却推说自己是暂时“监国”,只能等到未来与新诞生的缅甸民选政府去谈。
这一结果在克钦人内部普遍被视为“屈辱的投降”。
一名克钦军首领曾经表示:“我们已经和缅甸军队打了两代人的战争,不怕再搭上一代人的幸福,目标就是赢得民族自尊与自决。”
实际由军人集团运作的缅甸玉石公司是全球数一数二的硬玉石销售商,其销售的深色玉石尤为出名,是中国、泰国及新加坡市场上的抢手货。作为本国第三大出口商,缅甸玉石公司至今每年可创造3亿多美元的收入。
按照缅甸政府早先颁布的《宝石法案》规定,只有与政府(实为军方)合资的公司才能进行玉石开采,而且开采出来的玉石只能通过缅甸政府举办的、在曼德勒召开的玉石商会进行销售(中国商人习惯称“公盘”)。
业内人士表示,实际上每块拿到曼德勒公盘上拍卖的玉石有40%的利润都进入缅甸政府和军方的腰包。但让军方不爽的是,至关重要的帕敢玉矿始终被克钦军攥在手里,如此“红利”怎不让人眼红!
于是缅甸政府和军方指责克钦军图谋把政府军挤出经济利益丰厚的玉矿区,而克钦军则认为,缅军是想通过攫取玉矿,从经济上扼杀克钦军乃至克钦人生存的命脉。
缅甸政府军想借此压缩克钦地区反政府武装所控制的地盘,同时控制该地区玉石等自然资源,这些玉石资源对缅甸政府军而言可加大经济收入,而对克钦独立军而言则堪称经济命脉,“有了玉石资源,克钦反政府武装的腰杆儿就硬了。”
和平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双方数十年来从来没有真正停止过战争。还好,此时还没有提出宗教和政治主张。对于平民还只是偶尔误伤,没有发展成日后“911”之类的恐怖活动。
克钦地区几乎全民皆兵,甚至有很多的童子军、少年兵。他们从小在军营长大,从7、8岁就开始军事训练,实弹射击。
军营里有小学,但仅够教会孩子们识字。这些缺乏教育、大脑发育不全的少年兵枪不离身,在世界上最危险的人群中长大,看谁不顺眼AK47就扫过来。
军营里长大的克钦军人崇尚武力,性情彪悍,作战勇敢。比起城市来的政府军,他们尤其擅长山地和丛林战术。
由于近战往往不是克钦人对手,为了避免伤亡,缅军开始越来越广泛地运用炮兵实施攻防,攻击重点也不仅限于拉咱,还扩大到克钦邦首府密支那东北部的彭瓦,特别是盛产玉石的帕敢。
交战地区很多都接近中缅边境,炮弹没眼,不时打伤边民。
中方连责任人都没法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