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362章太子:我不会当刘备,难道我还不会当刘禅?
…
在高丽王朝,位于首都开京附近京畿湾的礼成港,虽在后世销声匿迹,却是此时无可替代的水陆交通枢纽与国际商贸大港——高丽王朝对外海上贸易多由此启航,商贾往来不绝。
礼成港的核心地位,源于三重关键优势:其一,作为天然深水良港,它可停靠各类大型船只,具备优越的通航条件;其二,紧邻首都开京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为连接高丽王朝政治中心与海外市场的关键节点;其三,它是高丽太祖王建的「龙兴之地」,承载着高丽王朝的起源记忆。
王建家族的崛起,与礼成港深度绑定。在后三国时期,王建的祖父辈依托礼成港的海上贸易积累财富,成为豪商;经数代经营,其父王隆更是彻底掌控礼成港及开京周边区域,跻身地方豪强之列。
新罗末年,新罗宪安王庶子弓裔追随农民起义领袖梁吉起事,王隆随即带着少年时期的王建归附。凭藉出众的能力,王建迅速成长为弓裔麾下的核心干将。待弓裔建立后高句丽,却因统治暴虐丶愚弄百姓失尽人心。
最终,王建的心腹骑将洪儒丶裴玄庆丶申崇谦丶朴智谦发动兵变,驱逐弓裔并拥戴王建为王。
公元九百一十八年,王建在开京登基,定国号「高丽」。
此后十馀年间,王建率军南征北战,先后攻灭后百济丶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建立起延续二百馀年的高丽王朝,而礼成港的「龙兴」之名,也随高丽王朝历史一同被铭记。
……
这天黎明,墨蓝色的天幕被东方天际的晨曦撕开一道浅金缝隙,京畿湾的海面还覆着层薄薄的晨雾,浪潮拍打着礼成港的岸礁,发出规律的低响。
这本该是港口商贩准备卸货丶渔民扬帆出海的寻常黎明,直到远方海平面上,一支遮天蔽日的庞大舰队,破开晨雾缓缓驶来。
这舰队规模惊人,数千艘战舰如同移动的山峦,在海面铺开漫长的阵线,船帆连缀成片,几乎遮蔽了半边海域。
而行驶在最前列的,是百馀艘体型尤为壮硕的铁包木巨舰。其舰身主体以坚硬橡木打造,船舷要害处包裹着厚铁板,在晨曦下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甲板上,数十门「李琳炮」排列得如同整齐的阵列,炮身漆黑如墨,炮管修长笔直,管壁厚重扎实,从炮口到炮尾呈渐粗的纺锤状,炮口对准前方时,仿佛蛰伏的巨兽正露出獠牙。
每门李琳炮后方,都站着一什(十名)身着统一甲胄的炮兵。他们肩扛药包丶手按炮闩,站姿挺拔如松,甲片在晨光中泛着微光——没人交头接耳,只有海风掠过甲胄的轻响,显然是经过无数次演练的精锐,只待一声令下,便能立刻装填弹药丶点燃火绳,让这些巨炮喷吐出致命的火流星。
礼成港的了望哨直到舰队驶近数里,才从晨雾中辨清那黑压压的轮廓,惊得手中的千里镜险些落地。
不等哨兵敲响警示的铜钟,舰队已借着涨潮的推力,稳稳驶入礼成港的近港海域。
此处水深适宜,面积广阔,恰好能让巨舰展开阵型。
而港口内的高丽守军,此刻还在揉着惺忪的睡眼,有的刚端起早粥,有的正解开船缆,对即将到来的劫难毫无察觉。
「进入射程了。」
舰队中军的旗舰上,一名副将单膝跪地,声音带着压抑的激动。
甲板上,指挥这场战斗的一众指挥人员,尤其是太子赵寿,手扶船舷,用千里镜扫过前方毫无防备的礼成港,又落回舰队整齐的阵型与炮口上,他们紧绷了数日夜的下颌线终于放松些许。
——从制定突袭计划丶集结舰队,到趁着黎明雾色隐蔽航行,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如今舰队顺利抵达预定位置,这场精心策划的突袭,终于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为了发动这场消灭高丽的战争,赵俣人还没有回东京汴梁时就在谋划。
当时,刘法丶种师道丶陈遘等人就指出了,金国现在主要靠高丽和草原诸部,尤其靠前者输血,才能跟大宋斡旋,不如从海上出兵消灭高丽,断了金国的供血源。
只不过,当时高丽也知道自己得罪了大宋,担心大宋报复,进而将其最强大的西军布置在了北方,分城驻守,又在礼成港布置了一支京畿禁军,设置了不少防御措施。
另一方面,大宋还没有完全靠走海路消灭一国的经验,礼成港离高丽的京都开京又太近了,赵俣君臣担心,他们仅靠走海路无法一举灭掉高丽,反而打草惊蛇,让高丽将重兵布置在礼成港,使得大宋无法用这个方法消灭高丽。
于是,赵俣暂时压下了这个计划,回到东京汴梁城,开始加大海上贸易的力度和彻底开启大航海时代,进而让大宋大量制造大海船。
与此同时,这两年,宋军一直在用浅攻进筑战略,不断的蚕食金国在辽东地区的地盘,以及消耗金国的兵力。
而金国方面,则多以高丽兵和草原诸部的兵马当炮灰,尽量保存金人,同时,研发与宋军抗衡的战法和武器。
因此,高丽的精锐和青壮被大量和快速消耗,进而不得不全国抽调精兵和青壮北上参战。
经过大宋情报部门的调查,高丽在京畿地区的兵力已经所剩不多,礼成港这里的防线也已经名存实亡。
如今,大宋的大海船,已经有了数千艘。
赵俣下旨,暂停向华渚和皇子大陆扩张,甚至暂停西线的海上贸易,集中所有海船,攻取高丽,势必要一举灭掉高丽,断了金国的一臂。
值得一提的是,赵俣有意为赵寿刷军功,让他立威,以及锻炼赵寿的能力,所以下旨让赵寿率领前军最先登陆高丽。
需要说明的是,赵俣也怕赵寿太年轻,难担大任,不仅让他手下的刘錡和杨沂中给他保驾护航,还派遣岳飞丶李宝等靠谱的大将跟他一块担任先锋。
就这,赵俣都没有完全放心,他还任命老将种师中担任都元帅,陈遘担任都监,总览全局。
在这些人的努力下,大宋的水军,不,是海军,载着十五万大军,以及充足的粮草辎重,抵达礼成港。
仅前军,便有数百艘大海船,杀到了礼成港。
晨雾尚未散尽,旗舰桅杆上的红旗骤然挥落。
百馀艘铁包木巨舰同时动了——船舷两侧的炮门如巨兽张口般次第打开,数十门李琳炮的炮口在晨光中泛着冷光,齐齐对准礼成港的岸防工事。
没有任何预警,第一波炮声轰然炸响,如同惊雷滚过海面,震得近港的浪潮都剧烈晃动。
漆黑的炮弹带着刺耳的呼啸,拖着淡淡的烟痕砸向港口,就像流星雨一般。
最先遭殃的是岸边的木制了望塔,数枚炮弹同时命中塔身,厚重的木料瞬间碎裂成飞溅的木屑,塔体像被抽走骨架般轰然倒塌,扬起的烟尘混着晨雾弥漫开来。
紧接着,炮口转向港口的石砌防御墙,李琳炮的威力远超高丽人的想像。
炮弹砸在石墙上,不是凹陷而是直接炸开,石块如冰雹般四处崩飞,原本整齐的墙面很快被轰出一个个巨大的缺口,墙后值夜的高丽士兵来不及惊呼,便被碎石和冲击波掀翻,连带着手中的长矛丶弓箭一同被埋进废墟。
高丽守军终于反应过来,凄厉的号角声在港口内慌乱响起。
甲胄都还没有穿的士兵们握着长枪丶弓箭,从营寨和民房里涌出来,试图冲向海边的防御工事。但不等他们靠近,宋军巨舰的甲板上,早已张开弓弦的床弩纷纷开始射击。
弓弦嗡鸣的声音密集如蜂群,特制的铁羽箭带着远超普通弓箭的力道,穿透晨雾,像一片黑色的雨幕罩向人群。
冲在最前的高丽士兵应声倒地,箭簇甚至能穿透单薄的皮甲乃至铁甲,将后面的人一并钉在地上,原本混乱的冲锋瞬间变成了一场单方面的射杀。
少数侥幸冲到岸边的高丽将士,刚要举起弓箭进行还击,就被远远看去像蚂蚁大军一般的小船上宋军将士用李琳铳丶神臂弓射中。
中弹丶中箭的高丽兵瞬间倒下,鲜血很快染红了岸边的沙滩。
海面上,宋军巨舰仍在缓缓推进,李琳炮的轰击从未停歇,巨舰上的小船继续就跟下饺子一般往下放。
港口内的各种各样的防御工事和建筑物相继被炮弹命中,火焰顺着乾燥的木料蔓延,浓烟滚滚升起,遮蔽了半边天空。
高丽人赖以防御的木制栅栏丶临时搭建的箭楼,港口中的建筑物,在炮火面前如同纸糊般脆弱,每一次炮响都伴随着倒塌和燃烧。
偶尔有高丽人的弓箭射向巨舰,却连船舷的铁板都无法穿透,只能无力地落在甲板上,或是坠入海中。
正在抢滩登陆的小船上的宋军将士倒是偶有中箭的。
可这些宋军将士身上都穿着当世防御力最好的棉甲,高丽军的弓箭离远根本就穿不透这些棉甲的防御,哪怕是近距离射击,也只能是射伤宋军将士,射不死宋军将士。
倒是港口为数不数的投石机,能砸翻宋军的小船,但它们已经被宋军的李琳炮清理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那一点,根本就阻挡不了上万只小船的登陆。
半个多时辰后,礼成港的防御工事已彻底崩塌,宋军的小船,几乎全部登陆,宋军巨舰也放下登陆梯,身披棉甲的宋军将士手持神臂弓丶李琳铳,有序地登上礼成港。
此时的高丽守军早已失去抵抗意志,要麽逃去礼成城,要麽四散奔逃,要麽跪地投降。
李琳炮的炮口仍对着港口深处,却已不再开火——港口内的浓烟中,只有燃烧的噼啪声和零星的哭喊,再无半分抵抗的动静。
晨曦彻底驱散了晨雾,阳光照在宋军巨舰的铁板上,反射出耀眼的光。
礼成港的海面平静下来,只有漂浮的木屑和碎木,昭示着刚刚结束了这一边倒的战斗。
大宋的旗帜,顺着倒塌的港口门楼,缓缓升起。
礼成港破。
赵寿丶岳飞丶刘錡丶杨沂中丶李宝等将,以及以李纲丶赵鼎丶李光丶胡铨为首的一众宋臣,纷纷下船。
他们各司其职指挥宋军,快速占领礼成港。
与此同时,赵寿亲自作出指示,以刘錡为前锋,率领三千精锐前去夺取礼成城,杨沂中率领三千精锐随后去接应刘錡,岳飞率领剩馀军队进行休整,随时准备出击,李宝指挥水军消灭一切胆敢靠近礼成港或者大宋船队的敌人。
接着,赵寿又做出指示,让李纲率领相关人等接应后面源源不断到来的宋军,让赵鼎接手礼成港,让李光去策反高丽人,让胡铨去负责未尽事宜。
赵寿时刻谨记他父皇赵俣教给他的,皇帝不用什麽都会,只要会用贤即可。
赵俣的原话是:
「古往今来,多少帝王将相,或以武力开疆拓土,或以文治安邦定国,然其真正能留名青史丶受万民敬仰者,非独其个人之才智,实乃善用贤才之能也。皇帝,作为一国之君,坐拥四海,掌管万民,其责任之重,非一人之肩所能独担。故而,不必事必躬亲,样样精通,但需有识人之明,用人之智,使贤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昔秦皇汉武,雄才大略,然其能成就霸业,非仅凭一己之力。秦始皇重用李斯,行法家之术,强中央集权,奋六世之馀烈,终成一统六国之大业;汉武帝则倚重卫青丶霍去病等将领,北击匈奴,开疆拓土,使汉朝威名远播四海。此二者,皆深谙用人之道,知人善任,故能成就非凡。
再观唐宗及我大宋太祖,亦复如是。唐太宗李世民,虚心纳谏,重用魏徵等忠直之士,使朝廷上下风气清正,政治清明,开创「贞观之治」之盛世;太祖则以「杯酒释兵权」之智,巧妙收归兵权于中央,同时广纳贤才,任用文臣治理国家,使我大宋文化繁荣,经济发达,传至子孙。
可见,皇帝之要务,不在于亲力亲为,处理每一件琐事,而在于能够洞察时局,明辨是非,选拔出真正有才能丶有德行之人来辅佐自己。
如此,方能国泰民安,万世基业长青。」
当然,选拔出贤才并不容易,这需要识人之才。
赵寿不确定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才能,但他清楚自己的父皇赵俣肯定有这样的才能。
而且赵寿很清楚,自己的父皇一直在为自己铺路,以及一直在为自己准备人才,自己只要用好这些人才,就稳了。
赵寿心想,『我不会当刘备,难道我还不会当刘禅……』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