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字号:小

第307章 让人心有所惧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一秒记住【笔趣阁】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安思明吃好饭下桌,已是酩酊大醉,被妻妾搀入卧室,一觉睡醒,入宫上朝。等文臣们奏事完毕,向皇帝请缨北征,出声支持者武将多、文臣少。
    皇帝见端王安静如山,跟往日大相径庭,心想他应该不赞同北征,有意让他成为第一个持反对态度的人,便问他如何看待北征之事。
    端王心想,以举国之力北征,若能取胜,虽苦在一时,却功在千秋,持反对态度不仅得罪人,还未免目光短浅;若不能取胜,便是误国伤民之举,大夏国绝有可能元气大伤,持赞同态度不仅于国无益,于己反而有害。
    为了左右兼顾,既不得罪同僚,又能讨好皇帝,大声回话道:“禀父王,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儿臣见识浅薄,说的再多也是个人之见,代表不了国家。只要父王觉得当下适宜北征,儿臣愿作车前卒,甘为帐下兵。”
    好些朝臣官做久了,深谙明哲保身之道,不是金钢钻,不揽瓷器活。正愁如何回答皇帝问话,就见端王送来两全其美之法,立觉言之在理,紧随其后高声唱和,“臣附议。”
    兵者,国之大事。皇帝身为一国之君,自不能跟他人那般不负责任和稀泥,但也不想以一己之力揽下这瓷器活,说他刚愎自用。眼见太子形容端正,应该能做个好帮手,起身问道:“太子,你对北征之事持何看法?”
    太子向来朝堂议事,都是本着认知实话实说,说对了不沾沾自喜,说错了由他人帮忙指正。今日之事关乎大夏国运,处理得当国运兴隆,处理不当国运衰退,身为储君当谨言慎行才是。只见他缓步出列,朝皇帝躬身一礼,大声回道:“回禀父王,儿臣不觉得此时北征是天赐良机。”
    难得他立场鲜明,且意见相左,皇帝自觉有义务让他说出自己的心声,笑问道:“为何?”
    太子俯首道:“儿臣斗胆问父王一个问题。”得来皇帝首肯,“敢问父王,北征是为了什么?”
    皇帝未假思索道:“河清海晏,举目无疆,生民永享太平安康。”
    事实也是如此。从他坐上皇帝宝座的那日起,搁在他心头的大事就是北征,消除北疆隐患,让大夏国子民免遭侵扰之苦,安享太平光景。虽说上天从未主动相助,臣民从未主动相和,却无时无刻不在做着努力。
    “先祖当年中原建国,北有北狄,南有南蛮,东有东夷,西有西戎,立处四战之地,东征西讨,南征北伐,永无停歇。现今南蛮远离,东夷不再,何也?不过是先祖经过不懈努力,做到了让他们与原有的中国人一样,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程同准。自此天下一家,人是中华子民,地是中华国土,不分彼此。”
    太子将自己的认知说了出来,一拜在地,“父王,儿臣愚见,武力征服只能一时拥有其身,文化认可、民族融合才能永久共用其心。要想彻底消除北疆隐患,当以武力征服为辅,达成文化共识共用为主。”
    那些学识渊博的臣子听了,想起黄帝败蚩尤有了“炎黄”,想起西周败殷商有了“共主”,想起秦皇横扫六合有了“一统”,想起汉武征战四海有了“汉族”,......,等等等等,忍不住左顾右盼,忍不住私下低语,“咦!还真像是这么回事。”
    帝王自有帝王之术,绝非不学无术。心想民族融合,若不能先占有其身,又何谈再占有其心。认为太子这番说词不足以用来反对北征,有意说道:“太子,若真如安爱卿刚才所言,这可是北征的绝佳时机,岂能轻易错过。”
    太子回道:“父王,北边遭灾,生民不安,君臣离心,国力下滑不假。但我大夏国又何尝不是天灾人祸刚止,百废待兴,急需休养生息。儿臣以为,以累国伤民之举,行开疆拓土之志,犹如饮鸩止渴,谈不上强国安民。”
    “胡扯。”皇帝轻喝一声,转向严相温声问道,“严卿,太子此言,是有理还是无理?”严松出列,躬身一礼,说:“回禀陛下,臣愚见,倒不觉得太子此言于国有害。”皇帝道:“说来听听。”
    严松说:“趁人之危武力征讨,不仅难叫人臣服,还会使人有理由同仇敌忾。若不能在短期内颠覆其政权,必将陷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中,要么入侵者败走,要么抵抗者倒下。就以我华夏为例,数千年来,太平时可以内斗不断,但一旦有外族入侵,却总能以民族大义为重,凝心聚力一致对外。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谁又能担保其他民族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不会与侵略者一决生死呢!与其两败俱伤,不如两相安好,再寻机会徐缓图之。”
    杨怀宁、林元治、苏达仁、徐仁枫等大臣,觉得自己想的跟严松想的相差无几,连忙站出来给予支持。襄王、靖王、誉王虽智识有限,但因不喜欢安思明此人,又见心中的有识之士都不赞同此时北征,便也不管是对是错,挺身而出反对北征。
    其实皇帝渴望北征,但身为天子,代天牧民,不能置天下子民的生死于不顾。见太子、严松等人所言绝非毫无道理,也怕不能取胜而置大夏国于险境,于是按捺住心中所愿,拒接安思明请缨北征,迎来好大一片“陛下圣明”之声。
    安思明想过皇帝不会赞同,也想过太子、林元治、徐仁枫、杨怀宁等人会全力反对,却没想过与自己相交一向默契的严松会唱反调,更没想到端王会是第一个唱反调的人。多有不解之余,却也不被其所困,只因他心里清楚,若不能举全国之力北征,绝难取胜。散朝出宫回到家中,因错过了建立不世之功的机会而惋惜,迎来女婿李康年从旁宽慰。
    李康年说:“爹爹无需气馁,朝廷只是不赞同你主动北征,却没说你不能被动败敌。坐等他们主动入侵就好。”
    安思明问,此话怎讲?李康年说:“自古以来,胡人只要日子不好过,就会南下劫掠,已算得上是千年惯例。”安思明问,那又如何?”
    李康年说:“爹爹戎马半生,熟读兵书,应该对战国名将李繓不陌生。想他长驻代地、雁门,保卫赵国北部边境,采取坚壁清野、养精蓄锐、伺机反击的方针,使匈奴掳掠无所得。待时机成熟,提前准备,以部分人畜为饵,诱匈奴深入赵地,以两翼包抄之法出其不意,歼灭匈奴十余万骑,乘胜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安思明道:“可我不是他,不仅匈奴认为他怯懦,就连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他胆小怯战。再者北狄现在犯境,已不是专从代地南下,其他边镇都有可能是出坡口,防不胜防。”
    李康年说:“爹爹坐镇北境十来年,冀北防务已是坚不可摧,只要对雁门守将稍加提示,浑邪单于定会以为那里可作为出破口。只要我军事先做足准备,诱使他们长驱直入,再以关门打狗之法围歼即可。到时浑邪单于大败,陛下一定认为时机难得,定会让爹爹挂帅北征,建立不世之功。”
    安思明道:“康年,我跟浑邪单于碰碰撞撞已有数年,深知此人狡黠善变,从来兵无常势,好如水无常形。要他冒然大举南下劫掠,除非不劫掠他就得死,或是不劫掠他就得后悔一生,不是的话,想想就可以了。”
    李康年笑着说:“父帅,兵无常势,有攻就有守;水无常形,有动就有静。俗话说的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就看许给他的诱饵够不够大,能不能大到让他忘乎所以了。”
    安龙军跨进房门,边靠近来边说:“就算父帅愿意许他重赏,难保不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朝廷又岂会轻易同意。”
    李康年道:“今日父帅请缨北征,不就是朝堂之上人心不一而人多嘴杂,说好话的人少,说歹话的人多。欲成大事,不拘小节。什么事都让他人知道,何谈行事诡秘,又何来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安龙军道:“父帅兢兢业业戍守北境这么多年,忍辱负重,功劳不大,苦劳却也一堆,才有了今日镇北将军之称号。万一按你说的来,天不遂人愿,败了呢!多年辛劳岂不付之东流!”
    李康年朝安思明躬身一礼,道:“父帅,谋事在人,只要精心谋划,将该做的能做的都做到位,成不成事那是天意,非人力所能为,就算败了也问心无愧,虽败犹荣。”
    安思明想起今日朝堂之上,所依附的端王不支持自己,莫逆之交严松卖了自己,不相往来的太子极力反对自己,左右权衡中的皇帝放弃自己,一向无所顾忌的他不禁生出后怕来。
    左思右想后,觉得只要功劳在身,就不惧他人敌对自己,不由得不对李康年所说心有所动,说:“康年,就按你说的办。明日起程北返,不负上天赠以可乘之机。”
    安龙军舍不得京城悠哉的生活,想着不过几天就是除夕,想在京城舒舒服服过个年,小声说:“父帅,这么大的事,不是一时半刻筹划得来的,等过了年再北返不迟。”
    安思明道:“少啰嗦,做好准备,明日起程北返。”心想这么多年都没在京城过过年,照样过得好好的,不差今年。
    安龙军在他爹面前就没有过反对的权力,今日自不例外,只好礼别父亲,不声不响向京城的人和事告别去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
猜你喜欢: 大国军垦 [娱乐圈]恋爱心愿 这个Bug太棒了! 从栽下菩提树开始成神 全球统考 退队,然后捡到问题美少女 三国:我不是刘辩 华娱:从神棍到大娱乐家 集群重炮轰杀修仙者 从影视世界学习技能 第一天骄 神魂丹帝 扶摇九霄传 八零胡同小饭馆 哥们竟是曹操型上单? 遮天之大道韶华 皇修 人生副本游戏 重活一世,我一书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