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四十七章绝地反击(第1/2页)
“拆!”
柳青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她拿起第一个成品篮,毫不犹豫地开始拆解。
金黄的柳丝在她指尖散开,仿佛流逝的时间和金钱。
工坊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看着她。
绝望的气氛凝固了片刻,随即被一种破釜沉舟的悲壮取代。
“拆!”
爷爷第二个动手,干瘦的手指却异常有力。
“拆!大不了今年白干!”
周明红着眼睛跟上。王婶、李婶、赵家媳妇……
所有人都默默回到岗位,开始拆解那些他们熬了无数夜才做出来的“次品”。
没有抱怨,只有柳条被拆解时发出的细微噼啪声,像一种无声的誓言。
“等等。”
李阿婆颤巍巍地站起来,走向角落里她那个从不让人碰的老木箱,
“青丫头,把我那罐老桐油拿来。”
那是一个黑黢黢的陶罐,密封得极好。
打开后,一股浓郁奇特、混合了桐油和不知名草药的味道弥漫开来。
“这是我太奶奶那辈传下来的方子,叫养柳。”
李阿婆眼神浑浊却透着光,“不是防霉,是养。让柳条吃进去,从里到外都活过来,自个儿就能抗潮抗虫。”
她指导大家将拆出来的、符合要求的篮胚,浸入温热的特制油液中,慢慢搅动,让每一根柳丝都吸饱油份,再取出阴干。
奇迹发生了。
经过“养柳”处理的篮胚,颜色变得更加深沉温润,仿佛经历了岁月的包浆。
手感愈发坚韧,却又不失弹性。最神奇的是,那些“流光柳丝”在自然光下,竟流淌出一种更加内敛、却更抓人眼球的光泽,仿佛活了过来。
“这……这反射率肯定超了!”
张磊拿着测试卡,惊讶地说。
就在大家为品质提升欣喜时,张磊和周明在反复核对协议数据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青姐!你看这里!”
周明指着协议附录的表格,
“他们要求550勒克斯光源下,反射率介于15%-18%,但同时要求色泽均匀度偏差小于2%!”
协议排版密,篇幅长,前面数字要求都用了黑体字,附录里藏的这个数字现在才被发现。
“这怎么可能?”张磊调出光学模拟软件,
“‘流光柳丝’的魅力就在于不同角度光泽流动变化,天然就会产生视觉上的不均匀感!要达到均匀度偏差小于2%,除非用机器喷涂反光漆!但那样反射率绝对爆表!”
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悖论!
秦浩的团队利用他们对光学和材料的专业知识,设置了一个理论上自相矛盾、实践中根本不可能同时达到的标准陷阱!
柳青看着那行冰冷的数字,终于彻底明白了对方的恶意。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指望工坊能合格交货。
距离原定交货期只剩最后一天。工坊灯火通明,无人入眠。
柳青做出了一个决定:不赶了。
她让张磊正式给秦浩发函,说明因工艺要求无法同时满足协议中相互矛盾的条款,为保证最终品质,需延期两天交付,并愿意按协议支付延期罚金。但同时,她要求对方明确以哪条标准为优先验收依据。
邮件发出去,如石沉大海。秦浩没有回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四十七章绝地反击(第2/2页)
这两天,工坊所有人倾尽全力,用最极致的工艺处理最后一批产品。
每一个篮子都经过李阿婆“养柳”秘技的处理,再由爷爷亲自逐一质检。
第三天清晨,100个礼品篮整装待发。
它们美得惊人,每一个都像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散发着温润的光泽和淡淡的药油香。
柳青做的最后一件事,是委托省质检院的朋友对随机抽取的样品做了全面的物理和环保性能检测,并附上一份详细的工艺说明,阐述了“流光柳丝”的艺术特性与工业化标准之间的本质差异。
物流车带着这批沉重的货物和更沉重的期望驶向上海。
工坊里,精疲力尽的人们横七竖八地睡着了,甚至没人去算这一单到底亏了多少钱。
一周后,秦浩的回复才姗姗来迟。只有冷冰冰一句话:
“货物收到,部分指标与协议不符,将按合同条款处理。”
显然,他并不打算承认自己的陷阱。
柳青看着邮件,笑了笑。她早有预料。
她联系了之前那位省报的记者朋友,没有诉苦,只是提出了一个探讨性的问题:
“当一门依赖手感与自然的传统技艺,遭遇极致冰冷的数据化考核,是该技艺妥协,还是考核标准本身需要反思?”
记者敏锐地抓住了这个话题。
一篇题为《数据能丈量“手感”的温度吗?——一纸合同背后的传统工艺困境》的深度报道很快见报,详细分析了这次事件,并附上了那批精美绝伦的礼品篮照片和第三方检测报告。
报道一经发出,迅速被各大媒体转载,引发热议。
“这是用科学的名义耍流氓!”
“美是无法被数据化的!”
“支持匠人精神!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舆论一边倒地支持清河柳编工坊。甚至有不少设计师和品牌主动联系柳青,表示声援和合作意向。
几天后,柳青收到了浩宇家居的公对公转账,是全款,没有扣除任何罚金。
随款附言只有三个字:“受教了。”
柳青不知道这是秦浩个人的意志,还是浩宇家居迫于舆论压力的危机公关。但她知道,这一仗,他们赢了。
赢的不是钱,是一口气。是手艺人的尊严。
当晚,工坊举行了简单的庆功宴。
大盆的炖肉,自家酿的米酒,欢声笑语终于驱散了连日的疲惫。大家互相敬酒,说着这一个月来的糗事和艰辛,笑着笑着又哭了。
柳青给每个人都封了一个厚厚的红包。
“青姐,这……”周明捏着厚度,吓了一跳。
“应得的。”柳青举起酒杯,“没有大家,我们过不了这一关。清河柳编,是我们所有人的!”
宴席散后,柳青独自走到院子里。
带着凉意的空气吸入肺腑,让她格外清醒。
账户里那笔惊人的余额带来的不仅是喜悦,更有沉甸甸的责任。这笔钱能让工坊升级设备,改善环境,让大家过得更好。
但非遗申报的庞大工程刚刚开始。她打算借这个机会,把《柳编百样图》里的纹样一起申报,虽然路还很长,但经过这一次极限考验,她更加确信,无论前路如何,她都要带着清河柳编,走出自己的节奏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