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计算机发展工业区的建设速度极快,仅仅两个月就完成了,同时各种仪器和设备也陆续到位,进入了安装环节。
而经过两个月填鸭式的教学,各组的技术人员也勉强掌握了应需的技术理论。
接下来就是实践了,将技术理论转化为产品。
杨学斌忙得团团转,就像是上了发条的陀螺,根本停不下来,他周转于各个实验室之间,每天平均只休息两个小时。
也就是他学习了深度睡眠,否则根本撑不住。
没办法,其他技术人员都太拼了,他这个总工程师只能更拼才跟得上。
天道酬勤,他们的付出是有收获的,几乎每隔几天就有技术突破,在杨学斌的指导下各组的进度可谓是一日千里,因为他们没有走半点弯路。
时间来到了年底,技术爆发也终于诞生了第一个重大成果——液晶显示器。
实际上,在此之前,风扇电源早就搞定了。
毕竟这两样东西,技术要求都不高。
……
显示器实验室。
桌子上摆放着一台十四英寸的液晶显示器,上面播发着一段他们专门摄影的彩色录像,画面清晰,色彩饱满,看上去非常舒服。
实验室负责人激动地说道:「杨总,这台液晶显示器的各项技术指标都达到了预期要求,解析度为2048×1080,响应时间12ms,屏幕刷新率75Hz,亮度300cd/㎡。」
「好,好!」
杨学斌欣喜,他高声宣布道:「我宣布,显示器项目完成。」
轰!
随着他话音落下,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
甚至感性的女性技术人员,更是喜极而泣,又哭又笑。
「太好了,我们做到了,我们做到了!」
「这是世界上第一台液晶显示器,M丶S做不到的,我们做到了。」
「还是杨总厉害。如果不是杨总的指导,就算给我们十年的时间也不一定做的到。」
……
过了好一会,实验室才安静下来。
杨学斌环顾众人说道:「项目既然完成了,我肯定会为大家请功,但这不代表你们就可以松懈了,接下来你们还有三个任务。」
实验室主任忙道:「杨总您说。」
杨学斌说道:「第一个任务当然是继续提升液晶显示器的性能;第二个任务就是研发液晶电视,这个难度不高;第三个任务则是搭建生产线,显示器和电视同时进行。」
科研的进行,不能完全依赖于国家拨款,必须拥有自我造血能力才能持久。
像液晶电视一旦上市,必定受到社会的追捧。
如果能够出口,还能赚到宝贵的外汇。
「是,杨总!」
众人坚定地点头,斗志昂扬。
……
翌日。
杨学斌找到李老,汇报成果。
看着极具科技感的液晶显示器,那饱满的色彩让李老连连拍掌叫好:「小杨,你们做得很好,不到半年就有如此大的成果。」
杨学斌谦虚道:「这都是您支持的结果。」
李老笑骂道:「你啊你,你这个下滑头,就没有必要跟我说这种话了。」
杨学斌笑了笑,随后正色说道:「李老,这液晶显示器稍微改造,其实就是液晶电视,可以代替现在的黑白电视,让百姓也能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成果。
另外,如果能够出口,那就更好了。
以我们液晶电视的性能,必定可以风靡全球,赚取无数的外汇。」
李老神色认真了起来,沉声问道:「如果出口,是否会造成技术泄密?」
杨学斌点头道:「李老,技术泄密是无法避免的,因为液晶显示器的技术理论早就有了。即便我们封锁,最多五六年M丶S也能搞出来。
我们要做的,其一是注册全球专利,其二是降低生产成本。
只要我们的性能足够好,价格也足够便宜,即便M丶S能够自己生产,他们的百姓也还会选择购买我们的产品。」
李老沉吟许久才说道:「注册专利之事太大,需要上报讨论。此事,你不得向任何人提及,以免被人抓住把柄攻击。」
杨学斌神色一肃,点头道:「是,李老。」
………
上级的讨论结果,杨学斌并不知道,李老没有告诉他。
只是在液晶电视被搞出来后,李老命令计算机发展工业区成立一家电视机工厂,专门生产液晶电视。
同时液晶电视的生产技术,也被工业部下发到了各地电视机厂。
计算机发展工业区要派出技术人员,协助这些电视机厂完成技术升级和生产线的改造。
……
当液晶电视传到国外时,欧美各国沸腾了。
通过香江中转,一船船的液晶电视被送达了各国的货架上。
「O,shit,这种液晶电视怎麽可能是东大生产的,我不相信,这都是假的!」
「东大不是农业社会麽,怎麽能生产如此先进的液晶电视,要知道我们实验室都没有制造出来,他们怎麽能够?」
「哈哈,这液晶电视太好看了,简直是一种视觉享受。」
「快!快!送到实验室去拆解,我要你们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技术破解,然后抢注专利。」
……
液晶电视在国外热销,为东大赚取了大量的外汇。
李老虽然没有告诉杨学斌,但通过一再不断扩大规模的液晶电视厂,杨学斌也能猜到上级将液晶电视卖到外海去了。
因为三十万台的月产量,不是国内百姓可以消化的。
这还算上国内其他工厂。
随着时间的流逝,各大实验室终于迎来了产品大爆发,键盘丶滑鼠丶光碟机丶主板丶印表机丶高纯度矽棒丶光刻胶丶光纤丶蚀刻机等等纷纷突破。
现在就差DUV深紫外光刻。
这种光刻机精度太高,涉及到的零部件就超过了十万个,目前已经汇聚了三百多个科研单位,近千家工厂全力协作。
不过如今也到了最后的攻关阶段,预计半年就能完成。
于是,杨学斌的主要精力也转移到了软体上。
计算机可不是光靠硬体就行的,还得有相应的软体配合才行。
实际上早在弯道工程开始之时,他就成立了软体实验室,负责各种软体的开发。
只是因为精力受限,只是偶尔去指导和检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