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无数人仰头注视着夜空中渐渐消散的“?”字烟火,整个奥体中心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掌声,如雷鸣般经久不息。
那些坐在VIP区的女明星们,此刻看向刘一菲七人的眼神已不仅仅是羡慕,更掺杂着难以掩饰的嫉妒?...
夜色如墨,春寒未散。赵莉影披着风衣坐在片场边缘的折叠椅上,手里握着一杯早已凉透的咖啡。远处剧组正在搭设新一场戏的布景??一座破旧的老式电影院,门口挂着斑驳的霓虹灯牌:“光明影都”。那是她童年唯一能看上电影的地方,也是她第一次在银幕前泪流满面的起点。
“导演,明天拍‘陈默被全网网暴’那场。”副导演走过来低声汇报,“我们联系了舆情模拟团队,准备用AI生成真实感极强的弹幕和热搜词条。”
赵莉影点头:“要够狠。但别编造,就用当年骂我的原话。”
副导演一怔:“您是说……‘圆脸女主拉低剧质感’?还有那个‘走路像赶集’的梗?”
“对。”她嘴角微扬,眼神却冷,“一字不改。让观众看看,一个女人只是想站在镜头前好好演戏,到底要承受多少羞辱。”
话音落下,手机震动。是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
【赵导,我是《新还珠》时的场务小张。您还记得吗?那天您跪着擦地,我偷偷录了一段视频。现在我想把它交给您。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出名,只是觉得……该有人记住这些事。】
赵莉影盯着屏幕良久,指尖轻轻摩挲着那枚银杏叶胸针。十年前的那个下午,阳光斜照进化妆间,她端着水杯走近燕洵,想说一句“老师辛苦了”,却被他抬手打翻,滚烫的水泼在手背上,他还冷笑:“丫鬟也配碰我的杯子?”
当时全场寂静,没人敢说话。只有角落里一个小个子场务低头快速按下了手机录制键。
她回了个字:**好。**
第二天清晨,小张如约而至。他已不再做场务,转行开了家小吃店,穿着洗得发白的夹克,神情拘谨。“我没看过那段视频,一直存着不敢看。”他说,“但我记得您的背影。那么瘦,蹲在地上一点点擦水渍,一句话都没说。”
赵莉影接过U盘,轻声道谢。
回到办公室,她插上设备,点开文件。画面晃动,角度隐蔽,却清晰得令人窒息。她看着屏幕里的自己,低着头,手指微微颤抖,发丝垂落遮住脸颊。而燕洵站在高处,居高临下地睥睨着她,像看一只蝼蚁。
她没有哭,也没有关掉。她把这段视频导入剪辑系统,在时间轴上标记为“素材07-补录”。
“等播到第十六集的时候放进去。”她对剪辑师说,“不用加滤镜,也不用配乐。就让它安静地存在,像一块疤。”
剪辑师犹豫:“这会不会太刺激?平台可能通不过审查。”
“那就删。”她平静道,“但我必须留下它。哪怕最终只能藏在导演剪辑版里,我也要让后来的人知道??这片光鲜亮丽的背后,有多少人曾默默流血。”
拍摄继续推进。这一日轮到“网暴爆发”戏份。凌玉亨饰演的陈默刚凭一部小成本电影崭露头角,却被某大V发文质疑“靠潜规则上位”,一夜之间,社交平台沦陷。
现场布置成虚拟直播间,巨幅LED屏滚动播放伪造的热搜:
#陈默陪酒换角色#
#土味女主滚出娱乐圈#
#建议封杀整容失败演员#
灯光暗下,镜头推近凌玉亨的脸。他坐在电脑前,一条条刷新评论区。起初还能冷笑,渐渐呼吸急促,眼神涣散。当看到一条“你妈要是知道女儿这么不要脸,坟头草都三米高了”时,他猛地砸碎了键盘,伏桌痛哭。
“过!”赵莉影喊停,声音沙哑。
全场静默。连摄影师都红了眼眶。
“导演……我们是不是太过分了?”助理小心翼翼问,“现实中真有这么恶毒?”
赵莉影站起身,走到监视器前,放大其中一条弹幕截图:“这不是虚构。这是2016年我拿下视后那天,微博热评第一。”
众人沉默。
她转身环视整个团队:“我知道你们有些人觉得我偏执,说我记仇太久。可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么多年,没人敢拍这样的戏?因为我们都被驯化了。我们习惯了被羞辱,习惯了笑着说‘谢谢批评’,习惯了把创伤包装成励志故事讲给粉丝听。”
她的声音陡然提高:“可我不想再装了!我不想再让下一个女孩以为,被人踩进泥里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我要让她知道??那是错的!那是犯罪!”
会议室陷入长久的寂静。
片刻后,编剧缓缓举手:“导演……我想重写结局。”
“怎么说?”
“现在的结局是陈默拿奖归来,众人鼓掌致敬。太圆满了。我想让她站在领奖台上,突然失语。然后她说:‘对不起,我忘了词。因为从小到大,没人教过我怎么接受赞美。’”
赵莉影闭上眼,一滴泪滑落。
“就按你说的改。”她哽咽道,“这才是真实的胜利??不是掌声响起那一刻,而是终于敢承认,自己值得被爱。”
当晚,她独自驾车离开片场。车子驶入城郊高速,窗外灯火渐远。她打开车载音响,放的是多年前自己录的一段语音日记,保存在旧手机里,从未示人。
“2014年3月12日,晴。今天试镜失败了。导演说我‘气质不符’,让我回去练练仪态。我走在街上,觉得自己像个笑话。可我还是不想放弃。我想告诉未来的自己:如果你还在拍戏,请一定要拍一部属于普通人的剧。让他们知道,就算长得不够精致,声音不够动听,也可以成为主角。”
录音结束,车内一片寂静。
她靠在座椅上,望着挡风玻璃外漆黑的夜路,喃喃自语:“我做到了,妈。”
母亲去世前最后一句话是:“影啊,别怕土。咱农村出来的娃,根扎得深,活得久。”
如今,她终于能把这句话,还给这个世界。
一周后,《逆光生长》进入后期制作阶段。宣传物料陆续释出,舆论热度持续攀升。多家主流媒体主动报道:“国产剧首次聚焦演艺圈底层生态”、“赵莉影转型导演首作直面行业黑暗”。
与此同时,燕洵彻底销声匿迹。昔日合作品牌纷纷切割关系,其担任监制的新剧因资金断裂宣布停拍。有狗仔拍到他在机场戴着口罩匆匆离境,身形佝偻,再无昔日张扬。
然而,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某晚十一点,赵莉影正与剪辑师核对终版成片,手机突然疯狂震动。数十条未读消息涌入,来自各个微信群、微博私信、新闻推送。
标题触目惊心:
【重磅!《逆光生长》涉嫌侵犯名誉权,燕洵正式提起诉讼!】
【赵莉影遭反向狙击:被指剽窃他人人生经历虚构剧情】
【独家爆料:多位业内人士联名抵制该剧播出】
她点开法院传票扫描件,上面赫然写着:原告燕洵,诉被告赵莉影(艺名楚乔)创作之电视剧《逆光生长》中人物“陈默”严重影射其个人隐私及职业声誉,要求立即停止发行并赔偿精神损失费五千万。
附带证据清单第一条竟是:“剧中男主角多次羞辱女主角‘丫鬟’身份,与现实事件高度吻合。”
赵莉影冷笑一声,拨通律师电话:“把备份资料全部激活。包括2018年KTV录音、多名受害女演员证词、以及《新还珠》片场DV带。”
“您确定要公开?”律师迟疑,“一旦进入司法程序,所有内容都将作为呈堂证供,无法撤回。”
“我等这一天,等了八年。”她语气坚定,“让他告。法庭见。”
翌日,案件迅速发酵。网友分成两派激烈争论。支持者称:“赵莉影是在揭露真相!”反对者则喊:“艺术不能成为报复工具!”
争议愈演愈烈之际,一位匿名博主发布长文《我曾在燕洵剧组实习》,详述其如何以“试戏”名义诱骗新人女演员进入酒店房间,并配有聊天记录截图与录音片段。
文章爆火二十四小时内,阅读量破十亿。警方介入调查,燕洵被列为协助调查对象,限制出境。
而此时,《逆光生长》官方微博发布一则特别公告:
【本剧所有收益,将全额捐赠成立“演艺从业者权益保护基金”,用于援助遭受职场霸凌、性骚扰及网络暴力的影视工作者。】
署名:导演楚乔
舆论瞬间反转。
无数曾默默忍受伤害的幕后人员开始发声。灯光师、化妆师、群演、场记……一个个讲述自己的遭遇。有人贴出被导演扇耳光的照片,有人晒出被迫陪酒的合同备注条款,甚至有年轻演员坦言:“我签约那天,制片人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想红吗?那你得学会听话。”
赵莉影逐一转发这些帖子,每一条都配上一句话:
“谢谢你愿意开口。”
“你不是一个人。”
“从今天起,我们不说‘忍一忍就过去了’。”
一个月后,法院开庭审理此案。庭审全程直播,全国关注。
燕洵坐上原告席时,已是憔悴不堪。他试图辩解:“我只是正常指导演员,从未有过不当行为。”
赵莉影作为被告出庭,一身黑色西装,神情沉稳。她当庭播放了《新还珠》片场DV带,并提交了十二份证人笔录、三段录音证据、以及一份由心理学专家出具的“长期职场压迫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评估报告。
最后,她站起身,面向法官与公众说道:
“我不是来复仇的。我是来证明??当权力失去制约,艺术就会变成暴力的遮羞布。我起诉的不只是燕洵,更是这个纵容欺凌的体系。如果今天我不站出来,明天还会有千千万万个‘陈默’在黑暗中哭泣。”
法庭鸦雀无声。
七日后,判决下达:驳回原告全部诉求,认定《逆光生长》为合法艺术创作,享有言论自由与表达权利。同时,法院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影视行业职场环境监管。
宣判当天,赵莉影没有庆祝。她回到母亲墓前,放下一束白菊,轻声说:“妈,他们终于不敢再随便欺负人了。”
夏天来临,《逆光生长》正式定档七月一号上线。开播当日,创下多项纪录:平台峰值流量突破八千万,豆瓣开分9.6,微博热搜霸榜十二小时。
更令人震撼的是,剧集播出后第七天,国家广电总局发布通知:即日起,全国影视项目须设立“职场伦理监督员”,严禁任何形式的职场霸凌、性别歧视与权力滥用。
业内震动,称之为“逆光效应”。
三年后,《逆光生长》被收录进北京电影学院教材案例库。赵莉影受邀回母校演讲。
礼堂座无虚席。她站在讲台中央,身后大屏幕播放着剧中最经典的一幕??陈默站在空荡剧院中大声宣告:“我是我自己命运的编剧。”
她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坚持拍这部剧?因为我相信,每一个曾被否定的人,心里都藏着一部未完成的剧本。而我的使命,就是帮他们按下‘开机’键。”
台下掌声雷动。
一名女生举手提问:“导演,我现在还是个群演,每天跑十几场戏,吃不上热饭。我该怎么办?”
赵莉影微笑:“记住三点:第一,别怕慢;第二,别认命;第三,永远保留说‘不’的权利。你可以暂时低头,但绝不能弯腰一辈子。”
演讲结束,她走出校门。一辆熟悉的破旧面包车停在路边,车窗摇下,露出一张朴实的脸??是当年送她去试镜的表舅。
“丫头,拍完戏了?回家吃饭不?”
她眼眶一热,用力点头:“好,回家。”
车子缓缓驶离校园,夕阳洒在车顶,像镀了一层金光。
她望着窗外飞逝的街景,忽然想起十年前那个初到北京的冬天。她拖着行李箱站在地铁口,瑟瑟发抖,抬头望见广告牌上燕洵的笑容,心想:总有一天,我也要站上去。
如今她早已超越那块牌子。
因为她明白,真正的光芒,从来不是来自聚光灯,而是源于内心不肯熄灭的火焰。
巷子尽头的星光或许熄灭了,
但有些火种,一旦点燃,
便会燎原。
而她,正是那执火前行的人。